在维修或者控制回路设计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线圈电压等级,否则很容易出错。当低电压交流接触器,接在高电压控制回路中,线圈会烧坏。当高电压交流接触器,接在低电压控制回路中,交流接触器不能可靠吸合,而且噪音很大。举例:将线圈电压AC380V的交流接触器,误接入AC220V的控制回路中,通电时会发现交流接触器不能完全吸合,还发出非常大的“嗡嗡”的声音。而且此时主回路电压低,根本达不到额定电压。动作频繁的交流接触器这类交流接触器的特点是动作频繁,比如给高层楼房加压的增压水泵。
废旧电缆利用方法
1.手工剥皮法:该法采用人工进行剥皮,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工人的操作环境较差;
2.焚烧法:焚烧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使废线缆的塑料皮燃烧,然后其中的铜,但产生的烟气污染极为严重,同时 ,在焚烧过程中铜线的表面严重氧化,降低了金属率,该法已经被各国严格禁止;
3.机械剥皮法:采用线缆剥皮机进行,该法仍需要人工操作,属半机械化,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只适用粗径线缆;
4.化学法:化学法废线缆技术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些 曾进行研究,我国在“八五”期间也进行过研究。该法有一个的缺点是产生的废液无法,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故很少采用;
5.冷冻法:该法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采用液氮制冷剂,使废线缆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然后经过破碎和震动,使塑料皮与铜线段分离,我国在“八五”期间也曾经立项研究,但此法的缺点是成本高,难以进行工业化的生产
云南红河矿缆汽车数线 电力电缆的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879年,美国发明家t.a.爱迪生在铜棒上包绕黄麻并将其穿入铁管内,然后填充沥青混合物制成电缆。他将此电缆敷设于纽约,创了地下输电。次年,英国人卡伦德发明沥青浸渍纸绝缘电力电缆。1889年,英国人s.z.费兰梯在伦敦与德特福德之间敷设了10千伏油浸纸绝缘电缆。1908年,英国建成20千伏电缆网。电力电缆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1911年,德国敷设成60千伏高压电缆,始了高压电缆的发展。1913年,德国人m.霍希施泰特研制成分相屏蔽电缆,改善了电缆内部电场分布,消除了绝缘表面的正切应力,成为电力电缆发展中的里程碑。1952年,瑞典在北部发电厂敷设了380千伏超高压电缆,实现了超高压电缆的应用。
按国标导线安全载流量选择。按导线的电压损失选择。按动、热稳定选择(热温升)。按机械强度选择与线路保护设备配合选择。根据以上的要求后在选择导线时就会产生导线的需用糸数。然后根据导线所承载的负荷种类性质用需用系数加以修正后得到所要选中的导线实际安全载流量。导线修正需用系数在1.0到2.0范围之间选用。(特例用于电加热元件的接线需用耐热高温导线可用2倍的需用糸数修正安全载流量)。当计算出所需使用的线路中计算负荷电流后根据负荷性质参照导线需用糸数、选用的导线材质、线路敷设方式、就可选用合适的导线。定时时靠内部分频时钟频率计数实现,计数器时,对P3.4(T0)或P3.5(T1)端口的低电平脉冲计数。并行I/O口MCS-51共有4个8位的I/O口(P0、PPP3)以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具体功能在后面章节中将会详细论述。串行口MCS-51有一个可编程的全双工的串行口,以实现单片机和其它设备之间的串行数据传送。该串行口功能较强,既可作为全双工异步通信收发器使用,也可作为移位器使用。RXD(P3.0)脚为接收端口,TXD(P3.1)脚为发送端口。前些日子,我单位新入职的一位同事,刚从某职业院校电器相关专业毕业,工作认真,勤快好问。有一天他问了我一个问题,电机铭牌上的功率因数一栏是什么含义。我当时没有立即回答,因为自己理解的也是很模糊。后查询了部分专业书籍作如下介绍。电动机铭牌上的功率因数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是指它从电网中吸收的有功功率P与视在功率S之比,用cosφ表示,即cosφ=P/S=P/U丨(单相异步电动机)=P/√3U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稳定度较高,输出波形好,频率可以高达100兆赫以上,但频率调节范围较小,因此适合于作固定频率的振荡器。它的振荡频率是:f0=1/2πLC,其中C=C1C2C1+C2。上面3种振荡电路中的放大器都是用的共发射极电路。共发射极接法的振荡器增益较高,容易起振。也可以把振荡电路中的放大器接成共基极电路形式。共基极接法的振荡器振荡频率比较高,而且频率稳定性好。RC振荡器RC振荡器的选频网络是RC电路,它们的振荡频率比较低。电动机起动控制原理图看接线图接线图是根据电路原理图绘制的,读接线图时,要对照原理图来读接线图。先看主电路,再看控制电路。看接线图要根据端子标志、回路标号,从电源端顺次查下去,搞清楚线路的走向和电路的连接方法,即搞清楚每个元器件是如何通过连线构成闭合回路的。读主电路时,从电源输入端始,顺次经过控制元器件、保护元器件到用电设备,与看电路原理图时有所不同,如所示。接线图看控制电路时,要从电源的引入端,经控制元器件到构成回路回到电源的另一端,按元器件的顺序对每个回路进行分析。